逆势而为的英雄历史,三国归晋的真实原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陆逊 三国杀 逆势而为的英雄历史,三国归晋的真实原因

逆势而为的英雄历史,三国归晋的真实原因

#逆势而为的英雄历史,三国归晋的真实原因|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支持太子的诸葛恪不仅没事,后来还被托付为顾命大臣。此外,无论太子或鲁党,这批被杀和流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原籍都是江东人,而平安无事的都是从北方流亡而来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孙权杀人并不以党争为标准,而是以地域划分,他要解决的是原籍江东人士。

陆逊是继周瑜、鲁隶、吕蒙之后东吴的军事统帅,是统领孙权长江上游前线的总指挥,后来又被拜为丞相,在江东具有很高的地位。一个人从军的时候当了大将军,后来从文又做了丞相,军政两权都在手,后世就有学者说很可能是功高盖主、影响太大的原因,孙权担心继任者没办法驾驭而先下手了。这也是有道理的。但纵观孙权在位期间的事迹,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更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东吴当权者与江东士族的关系和纠葛。

二、四大家族。

江东有四大家族,即:虞、魏、顾、陆。这四大家族都是江东士族的代表。陆姓的代表就是陆逊,刚才讲了,孙权肯定是不愿意把大权交给陆逊的。魏的代表人物是魏腾。这个人性格直率、刚正不阿,什么事情都要按照原则来办。有一次违抗了孙权的命令,孙权要杀他被母亲吴夫人拦住了。吴夫人说:“我们刚刚立足江南根基还未稳固,正是用人的时候。魏腾办事遵纪守法,尽心尽责,你如果杀了他,明天就会大祸临头,为娘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

为什么呢?因为魏腾是四大家族的人,势力太大,孙氏不敢杀。那么顾呢?顾的代表就是顾雍,他是善终的,但顾雍的孙子顾谭却因为前面提到的陆逊一案被罢官流放,其家族亲戚也受到了牵连。由此可见,孙权和江东的士族是有很大矛盾的。

虞的代表人物就是虞翻,他也和孙家发生了严重矛盾。有一次,孙权宴请群臣,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孙权就起来一个一个给大家斟酒,倒到虞翻的时候,虞翻却倒下装作喝醉。于是孙权就给其他人倒酒去了。等孙权一过去他就爬了起来,坐好了。孙权勃然大怒,认为他是存心跟自己过不去,于是拔剑要杀虞翻。这时众人连忙把孙权拦住,一个叫刘基的就说:“虞翻杀不得啊,虞翻是天下名士,如果杀了会有很坏影响的。”

孙权却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孔文举就是孔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因得罪曹操被杀)。意思是说曹操能杀虞翻,我就杀不得吗?后来孙权被劝住,但另外找理由把虞翻安排到交州去了。

而有意思的是,诸葛亮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也与曹操和孙权一样,对待过蜀国的士族和名士,比方说废廖立和来敏,在废廖敏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意思就是来敏破坏团结,比孔融的罪还大,曹操杀了孔文举,我不杀你算好的了。

那么就是说,虞翻是吴国的孔融,来敏是蜀国的孔融,不管魏国的孔融还是吴国、蜀国的孔融,都不被当政者所容,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的领导人都和这些名士和士族是有着深层次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才造成了三国的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士族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什么叫士族?

简单地讲,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家族。在东汉末年,当官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推荐为孝廉。这其中第一条的背景要求就非常苛刻。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社会上的人共分为四个职业,即士、农、工、商,农就是务农的,工就是做工的,商就是经商的,士就是读书的。按照当时的说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倡导的就是读书人,即脑力劳动者做官。因此这四类人中士的地位最高。

通常来讲,一家人出了这样一个人,也会按照读书人的要求来培养后代,久而久之,这家人就会把读书做官作为家族的职业,这样的家族就是士族。士族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垄断知识。那个时候不是谁都能读得好书的,只有士族家庭才能读得了、读得懂、读得好。这样就垄断了知识。

其次只有做官的人才有推荐权。推荐谁呢?首先是推荐自己的子弟。另外也推荐那些出生不好但读得好的人,这些出生不好读得好的当官后虽然鲤鱼跳龙门,但又和推荐他的人形成一种非血缘的关系,又要拿出一部分名额来还人情。最后士族和士族之间也可以相互推荐,相互交换名额,于是就像推雪球一样,士族这个阶层就越推越大。

第二个特点就是把控舆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意识形态。由于士人都是读书人,既有文化又有学问,于是通过游学讲课、著作出书等等手段把控了舆论。在古代没有互联网,老百姓的思想比较单一,读书治学传道很容易在思想、学术上引起共鸣,于是这些士人身边就容易团结一群粉丝,于是就控制了话语权,叫把控舆论,进而成为有名望的人。

其三,正因为有权力,有名望,他们的家族就逐渐兴旺发达起来了,逐渐的成为了当地的豪强,成为了社会上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到了汉末,就成为了支撑王朝的三股势力:“外戚、宦官、士族”。

四、寒族的挑战。

士族又称门阀。什么叫门阀呢?门就叫门第,也就是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阀的意思是阀阅,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功劳和经历。合起来就是士族的代称。即有着很高社会地位、有名声望和世代为官的大家族。但是在东汉灭亡之后,士族没有立即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其他力量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就是军阀。军阀就是地方武装力量。士族都是读书人,主要靠思想、威望、权力来把控国家,而军阀则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靠的是军队和武装实力。在和平时期,士族可以通过国家机构的力量来进行统治,而在东汉末年,朝廷的威信降低到忽略不计时,掌握着军队的军阀在较量中占了上风。

最典型的军阀代表就是董卓。因此,当外戚何进要请董卓进京肃清宦官势力时,士族阶级是非常反对的。董卓进京后也想和士族合作,甚至绑着士族到朝廷做官。但由于不得其法,士族也不愿与其合作,因此双方闹翻,董卓劫持献帝迁都,天下大乱。

董卓的出现给了士族当头一棒。于是他们纷纷回到自己的领地演变成军阀。选出了他们的代表袁绍组成联军,与董卓这个军阀抗争。袁绍这个人四世三公,其实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他的主张是走“儒家士族路线”。因此当时天下有很多人都投靠和支持他,这才有了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

回过头来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还是很惊险的。例如刘备中途逃跑、董承搞宫廷密谋,刘表和孙策在后面偷袭,几乎所有的地方政权都投靠袁绍。最后曹操在缴获战利品时,不是也不敢去拆信嘛。他其实就是不敢去拆。但随着袁绍战败于曹操,士族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而曹操又是走什么路线呢?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他是走“法家寒族路线”,而且在曹操统一的北方获得了施行。不过曹操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因为曹操没有打赢赤壁之战,没有完成中国的统一。但南方的士族阶层,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扬州刘繇,也被代表着寒族势力的刘备和孙权取代,夷陵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

因此,我们回顾的三国历史其实就是士族阶层希望掌握国家统而又被其他势力所阻挡的过程。魏、蜀、吴都是要阻拦士族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力量。尽管他们反抗了当时的潮流,逆流而上,却仍然受后人尊崇与怀念,这是因为他们代表着更新的阶层,即庶家地主阶级。尽管三国最后都归于晋—这个典型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但那些敢于抗争的英雄史诗任然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璀璨的痕迹。

回望华夏历史,无论百家争鸣的春秋、或是动荡崩离的汉末,在人类这个群体里总有极少一部分人,不愿做历史洪流的浪花。他们志向远大,绝顶聪明,胆略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主张,能容他人之不能容、能忍旁人之不能忍,敢为天下先、敢为民请命,敢于揭竿而起,逆势而为,百折不挠,终成就可歌可泣的事迹。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